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樊芳 通訊員 謝甜
每月11日,芙蓉區湘湖社區的服務大廳總是熱鬧不已。不少居民排隊等候區法院民一庭的法官為其進行法律咨詢服務。這是社區以訴源治理工作站為牽引,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的實踐之一。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建得怎么樣、管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多年來,湘湖社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搭平臺、建機制、召隊伍、凝智慧,持續探索訴源、訪源治理在社區的實踐,及時把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在社區網格和萌芽狀態。2023年12月,社區被評為長沙市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單位。
從單干到共治的轉變
湘湖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社區。隨著社會發展,大到民間借貸、財產侵權、小區改造、電梯加裝、遺產繼承,小到樓上漏水、充電飛線、婚姻糾紛,社區里的矛盾難以避免,怎么辦?2021年5月11日,芙蓉區人民法院六支部與湘湖社區簽署了《黨支部共建協議書》,成立了芙蓉區人民法院駐湘湖社區訴源治理工作站。
社區充分利用轄區優質資源,調動法官、律師、調解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等力量入駐工作站,實現矛盾調解端口前移。成立以來,社區共開展調解工作38期,收集訪源問題410條,接待咨詢人員500余人次,調解協調矛盾糾紛81起,有效解決群體性糾紛16起,矛盾就地化解率達75%。
依托工作站,社區建立了“11號我要咨詢”便民法務咨詢服務小程序。居民通過掃一掃自主登記訴求,法官每月11日入駐社區調解室,為居民提供專家問診式的一對一法律咨詢服務。居民遇到麻紗事,家門口就能實現一站解。
“媳婦和兒子鬧矛盾,財產如何分割?”“樓上衛生間與陽臺水管爆裂沿墻體滲漏怎么辦?”
翻看社區保存的民事權益自助情況登記表,每月11日咨詢人的基本問題、情況,法官現場解答建議、后續跟進及居民反饋也一一記錄在冊。
對登記表梳理回訪后,社區發現了弊端:不管大事小事,居民遇事本該找法逐漸演變成有事就找法院,浪費了司法資源,使得當事人陷于法院訴訟中。
“即便法院最終判了,但雙方矛盾并未化解,又會回流到社區,怨氣會越來越大。不做通當事人的工作,矛盾反而更多了。”2022年7月29日,社區成立了劉桂蘭調解工作室,“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湘湖社區第二黨支部書記劉桂蘭領銜出馬吸引能人充實社區調解隊伍。
遇事就找劉桂蘭
劉姨是誰?
劉姨就是劉桂蘭。在湘湖社區,劉桂蘭調解室家喻戶曉。
今年農歷正月初五,社區黨委書記林秀云就接到了劉明(化名)的電話,聲稱和妻子過不下去了。“有什么矛盾可以過完年再說。”掛斷電話后,林秀云又給女方趙萍(化名)打電話,通過安撫雙方情緒,讓他們最終同意春節后到調解室來調解。
調解當天,兩人罵罵咧咧地進了調解室,坐下來就開始互相數落。劉姨了解到,兩人是重組家庭,結婚后各自管自己的小孩,男方喜靜,女方喜歡熱鬧,經常因小事吵架,“就是橫豎看著都不順眼了”。
考慮上述問題,劉姨等人意識到勸和意義不大,于是跟他們做情緒疏導。“你們一起過了30年,雞毛蒜皮的事情消耗了互相的情誼,何不干脆一點、灑脫一點。”針對雙方利益沖突的部分,調解人員組織雙方對財產分割問題進行了協商。雙方的郁氣減少了,考慮到夫妻一場,兩人最終和平解除了婚姻關系。后來劉明還給工作室送來了錦旗。
自成立以來,劉桂蘭工作室已經發展壯大至40余人,社區3個小區黨支部書記周一、周三、周五輪流在社區值班,遇到問題,工作室邀請小區物業公司、業委會、黨支部成員、志愿者一起想點子,涉及到難以判斷的財產侵權、民間借貸等法務問題,社區及時鏈接區法院、律師事務所,推動問題解決,社區逐漸形成了當事人說事、行業說理、法官說法的多元共治格局。
1月4日,劉桂蘭調解工作室調解員、民警等聽取轄區湘華公寓居民訴求。
有糾紛就地解
“我把房子出租給別人做生意,現在兩個月沒收到租金,我沒有收入來源,沒地方住,誰來給我一個公道。”近日,網格員在日常走訪時接到了居民陳某的求助。網格員找到承租商戶了解情況,商戶卻說“也是受害者”,雙方各執一詞。為避免矛盾激化,網格員將事件移交至劉桂蘭工作室。
“宮叔是退休檢察官,在矛盾化解方面很有一手!”劉姨再次邀請“老熟人”宮作武一起開展調解工作。
調解伊始,宮叔和劉姨認真聽取雙方的訴求。陳某訴苦,“做生意經營不善,資金斷鏈,房子也被拍賣,我又離婚了,無依無靠,全靠手頭這套房子的租金維持生活。”商戶也很無奈,“她時不時來我店里鬧,影響了我的生意”。商戶強調,不是自己不按期交付房租,是收到一封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告知須協助法院強制執行凍結陳某的租金。
宮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引導促使雙方放下防備,并很快找到矛盾糾紛的關鍵點。他建議陳某向社區作書面報告,社區向法院請求協商,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權利,商戶可以向法院咨詢租金支付方式,及時補付。最后在宮叔、訴源工作站調解員、網格員共同耐心勸說下,雙方接受了調解建議。
近年來,湘湖社區為破解矛盾糾紛化解不到位、排查不到位等難點問題,挖掘小區“隱性財富”,積極動員能人參與社區調解工作,涌現了很多像宮叔這樣的熱心腸。
“5月11日正好是訴源治理工作站成立3周年。借此契機,街道、社區計劃今年在蓉園小學附近打造一條法治宣教長廊,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助力社區基層治理能力更強大、成效更顯著,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林秀云如是說。
責編:譚好
一審:譚好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