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周玉意 通訊員 周紅波 彭麗麗
作為一個百萬人口大縣,溆浦曾是一個以上訪多、告狀多聞名的地方。近年來,通過源頭治理,堅持黨建引領,發動群眾自治,有效扭轉了基層治理難題,形成了講道德、講文明、講法治的良好氛圍。一系列創新舉措,大大激發了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有效實現了“他治”向“自治”的轉變,催生了健康向上、幸福和諧的鄉村新風尚。
據統計,全縣先后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鎮3個、全國文明單位1家、全國文明家庭1個。躋身2020年中國最具幸福感百佳縣市。2021年1月25日,“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總結推廣‘溆浦經驗’”被寫進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
屋場會架起連心橋
近年來,溆浦依托群眾自治、干群連線,積極探索以屋場、院落為單元,召開屋場會,讓干部下沉到村組屋場,實現屋場事務從管理到治理再到“自理”的轉變。
在祖師殿鎮,黨政領導與駐村干部實行包村包片,每月到院落、屋場召開屋場會,通過一個農家院、一塊水泥坪、十幾條木板凳,大家圍坐在一起面對面交流,矛盾問題現場調解辦理,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解決群眾身邊的難辦事,關鍵要推動干部下沉到群眾身邊,把屋場會開成群眾議事會、矛盾調解會、現場辦公會。”祖師殿鎮黨委書記李香談起召開屋場會的初衷時說。
赤溪村黨支部書記舒友瑾表示:“在屋場會,群眾什么話都可以說,什么意見都可以提,一些煩心事、難辦事、鬧心事現場就能解決。”
“通過屋場會,我們村平整林地,集體打包流轉給造林大戶,每家每戶都得到了4500元林地租金。”村民舒孝云對此贊不絕口。
在三江鎮兩江村,通過召開屋場會,每家每戶都參與村規民約制定。村民把村里事當自家事,11條村規民約在全村562戶中進行了充分討論,戶代表簽字后生效,村規民約成為村民的“自治寶典”。
屋場會、“板凳會”宣傳政策、交流意見、解決難題、化解矛盾、謀劃發展,增進了黨群干群間的了解和信任,架起了黨群干群間的連心橋。
水東鎮溪口村召開屋場會,商量村組人居環境整治辦法。
小基金匯聚大能量
2019年來,溆浦積極探索在村(社區)建立“幸福基金”,通過村集體經濟投入、鄉賢能人捐資、社會捐助、村民自愿繳費等途徑募集基金,解決公益事業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橋江鎮大灣村成立“幸福基金”,村里利用微信群,號召黨員、村民、在外工作的老鄉等為基金捐款,一周內募得資金70600元,還吸引了村里紅糖加工廠、制種業、養豬場等10余家民營企業支持參與。“幸福基金”使用全部由理事會集體審查,一季度一公示。堅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要用于困難幫扶、獎勵助學、文體公益,解決群眾的小困難、小需求、小心愿,激發了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水東鎮標東垅村23組的賀金平在湘潭讀大學,父母因病去世,家庭十分困難。“幸福基金”為他捐助3600元學費,幫助他繼續求學。
龍潭鎮巖坂村2024年“幸福基金”用于興教育才,為28名學子發放獎學金15200元。祖師殿鎮松溪村“幸福基金”為全村77名8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發放慰問金200元,營造了良好的尊老愛老氛圍。
目前,“幸福基金”已覆蓋全縣412個村(社區),累計籌資856萬元,籌措基金最多的村達35萬元,單筆最大捐助10萬元,在創建鄉風文明中,發揮了巨大能量。坪溪村、獨石村、黃潭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龍潭鎮等225個鎮、村(社區)被評為省市縣文明村鎮。
“志愿紅”注入新活力
溆浦堅持把志愿服務作為群眾自治的有力抓手,聚焦群眾需求,打通志愿服務最后一公里。
全縣組建縣鎮村三級志愿服務隊1827支,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1.2萬多次,服務項目涉及農技指導、衛生健康、關懷救助等。
志愿服務實行點單配送,通過走訪征集意見等方式,梳理基層群眾需求,根據群眾點單,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群眾配送志愿服務活動項目4000余次。
同時,著眼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以及特困群體,開展幫扶困難群眾“一對一”“多對一”志愿服務 2萬多人次,志愿活動更接地氣、更有實效。
通過開展“溫情圓夢微心愿,新春他鄉亦故鄉”活動,共征集實現微心愿3090個,價值折算78.87萬元。大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全覆蓋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全縣機關單位、鄉鎮在職人員聯系兩戶以上農戶,著力解決基層群眾困難事、煩心事。
小積分兌出大文明
在村(社區)建立愛心超市,建立村民積分制度,對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志愿服務、環境保護等行為進行積分獎勵,積分可用于超市兌換生活物資。
統溪河鎮統溪河村自建成愛心超市以來,村民參與村里活動、提供公益服務積極性高漲,一些老大難問題很快得到解決。斷頭路修通了,垃圾死角也清理干凈了,水沖沙壓的耕地也恢復了。
水東鎮劉家渡村過去是掛牌督辦村,人居環境臟亂差、鄰里矛盾糾紛多、基層治理難度大。愛心超市、“幸福基金”建立后,小積分激發了村民創建文明鄉村的積極性,紛紛參與興建小菜園、修建小廣場、治理臭水溝,打造了百畝荷塘網紅打卡基地、千工壩水上美景、沿江生態自然風光帶,實現了從掛牌督辦村到和美村莊的美麗蝶變。
如今,行走在溆浦的山水之間,目之所及,環境整潔優美、鄰里互助和諧、村民熱心公益、鄉風更加文明,處處洋溢著生機盎然的景象,講述著鄉風文明建設的動人故事。
責編:譚好
一審:譚好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