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通訊員 唐瑜 李旭瑞 楊藝群
從“勝利之城”到“和平之城”,歷史在這里鐫刻了一道深邃文化印記。
近年來,芷江侗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成立“芷藍”公益訴訟工作室,深耕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益訴訟,以品牌建設凝聚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合力,針對轄區內歷史文化遺址、革命遺址、紀念設施等存在的不同程度損毀問題,以監督促支持,推動與行政機關共同履職,協助解決項目資金200余萬元,推動45處文化遺址保護性修復,以高質效司法辦案為芷江豐富的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提供檢察智慧,在守護和平之城的歷史文化遺產上鐫刻檢察印記,助力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建設“1+X”工作室
打造規范化樣板
坐落在芷江侗族自治縣城區的文廟,是湘西地區最大的文廟,始建于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2019年,被認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霜雪雨中,芷江文廟一度破敗。2021年7月,芷江檢察院在履行檢察監督職能時,發現芷江文廟因保護不力,部分建筑結構受到不同程度損害,且被違規用作商業用途,一場長達兩年多的文物保護戰就此打響。
在檢察履職過程中,該院以“檢察建議+調研報告”的形式,分別向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和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制發檢察建議書,從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的監督管理、提升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學習、加大文物保護宣傳力度等三個方面提出具體建議。并向縣委、縣政府匯報,解決文廟修繕資金不足問題,促成文廟修繕性保護,再現昔日恢宏氣象。
為書寫公益檢察的使命擔當,2023年2月,該院成立“芷藍”工作室,致力于通過公益訴訟檢察保護、傳承和推廣芷江歷史文化資源基地,打造芷江檢察院公益訴訟特色品牌,助力芷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
“芷藍”工作室掛牌成立。
在文廟保護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后,該院以“芷藍”工作室為核心力量,組建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站,推動文廟開展民俗展示、祭拜儀式、文廟課堂等活動,讓千年文廟“活起來”。
這是“芷藍”工作室成立以來的首次實踐,為芷江文廟的保護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工作室以打造規范化公益訴訟工作室為目標,拓展多領域保護站建設,以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站為重點,突出對侗族文化、抗戰文化、芷江文廟、天后宮等芷江豐富的歷史文化保護,形成1個工作室帶動X個保護站“1+X”工作格局,為“4+10+N”公益訴訟領域提供堅實陣地。
目前,“芷藍”工作室完成公益訴訟宣傳資料室和“芷藍”法治課堂、芷江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站等陣地建設。芷江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站聘請當地歷史文化保護專家吳建宏、江賢軍等5人為人才庫成員,針對侗族文化挖掘、紅軍長征歷史遺跡保護、傳統古村落保護以及芷江明山石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開展專項行動,已辦理盜掘古文化遺址民事公益訴訟案、紅軍長征遺址保護案等一批紅軍長征保護相關遺跡、烈士保護等公益訴訟案件,努力打造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其中,結合風雨橋、芷江鴨等品牌撰寫的《在這個充滿光影的縣城,亂七八糟不是形容詞》在正義網專欄刊發,實現文旅發展需求同檢察職能的深度融合。
聚力“3+”宣傳模式
助推品牌破局出圈
12月16日,芷江檢察院根據長征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微電影《爺爺的寶藏》,在2024年度全國檢察新媒體精品展示活動中,獲評全國檢察新媒體原創作品三十佳。
該片由“芷藍”工作室原創制作,根據紅二軍團長征途經芷江過程,紅軍戰士和侗家少年因一雙布鞋結緣的真實事件改編。故事寓教于樂,采用微電影的形式,將基層檢察院守護紅色資源的情感和行動融入生動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中,使觀眾接受紅色資源保護教育。
“‘芷藍’工作室是一個面向社會公眾的公益訴訟組織,它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與普法教育有機結合,在強化文物和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同時,打造高質量法律宣傳產品,高效整合線上線下宣傳平臺,擴大‘芷藍’品牌影響力。”芷江檢察院檢察長肖尊啟表示。
做好日常宣傳。該院結合環境保護日、八一建軍節、烈士紀念日、法治進校園、政法干警下基層等重要活動深入學校、社區、企業開展講座、授課。組織學生、社區群眾、企業代表參觀公益工作室,定期在“芷藍”法治課堂開展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和普法宣傳。
做優宣傳產品。在完成《爺爺的寶藏》紅色資源保護微電影和履職紀錄片的拍攝制作后,該院計劃推出《“芷藍”公益行》普法系列欄目,聚焦紅軍長征文物保護、環境保護、食藥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等以案說法,以優質法律產品贏取社會關注。
該院每年確定一個黨委關注、群眾關心的重點領域發布工作成效。今年緊扣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結合已辦理的盜掘古文化遺址民事公益訴訟案、紅軍長征遺址保護案等一批紅軍長征保護相關遺跡、烈士保護等公益訴訟案件,邀請權威文史黨史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懷化召開有影響力的新聞發布會。
探索“檢察+”履職
凝聚公益守護合力
在芷江與新晃交界處的新店坪鎮上坪村,一位農民將自己棺材送給紅軍安葬,其三代人接力掃墓的故事,在今年實施“英烈保護專項行動”中,被“芷藍”工作室發現。
獲知這一線索后,檢察官通過大量走訪調研,邀請歷史文化專家、相關群眾指認地點,同時翻閱大量檔案,確定了4座烈士墓。最終,在綜合調查和反復研判下,芷江檢察院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制發檢察建議書,要求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通過對無名烈士墓進行考證,對烈士墓采取遷移、修繕等相關措施,以做到“應遷盡遷、集中管護”。
7月5日,芷江檢察院和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組織安葬儀式,將3名在便水戰役中犧牲的紅軍戰士遷葬到上坪烈士陵園。12月16日,又將48名犧牲的無名紅軍戰士遷入烈士陵園。88年后,參加便水戰役的52名紅軍戰士歸隊。
上坪紅軍烈士陵園遷葬儀式現場。
保護紅色資源就是傳承紅色基因,就是守護精神家園。該院積極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持續加強公益訴訟在保護文物領域的辦案力度。“芷藍”工作室到主管部門調取文物保護登記臺賬,比對革命遺址、歷史文化遺址等史跡43處,并常態化開展公益訴訟“回頭看”,評估整改效果,切實做好“后半篇文章”。
在對紅二、六軍團長征冷水鋪政治干部會議舊址保護案件“回頭看”時,發現芷江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未落實檢察建議中的“因地制宜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檢察院通過跟蹤問效、多方協調,推動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形成開發方案。目前,該遺址已進行陳列布展,制作了紅二、六軍團在芷江的行軍路線圖、展出了冷水鋪政治干部會議現場油畫、設置了芷江便水戰役等內容展板,吸引大量參觀游客。
依法履職,更好踐行“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該院在受理一起盜掘古文化遺址案時,自行補充偵查,通過實地勘察調研,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促成該縣首例文物保護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順利辦結,推動將該古文化遺址進行文物登記,納入保護范圍。
公益守護,需要多方聯動配合。該院與公安、法院、文物等部門構建涉文物案件提前介入、涉文物保護信息共享、情況通報、線索移送、聯合調查、英烈保護和司法救助協同聯動工作機制等工作銜接機制,探索建立“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警示性預防教育”四位一體的公益訴訟檢察辦案模式。近三年共立案9件,制發檢察建議8件,為文物傳承保護添彩“檢察藍”。
責編:譚好
一審:譚好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