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陳富民)近年來,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將“楓橋經驗”的精髓與本地實踐深度融合,創新打造“1234”治理體系,不僅構建了矛盾化解的“終點站”,也開辟了共建共治的“新起點”,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本,是湖南高標準推進綜治中心建設的生動實踐和成果縮影。
核心引領 以“最多跑一地”重構治理格局
石鼓區地處衡陽中心城區,老城區人口密集、商居交織的特殊區情,曾讓基層治理陷入“九龍治水”的困境。面對群眾訴求多元化與治理資源碎片化的矛盾,區委區政府深刻認識到:破解基層治理難題,關鍵在于整合資源、重塑流程。2018年,石鼓區探索“五中心合一”模式,將綜治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信訪維穩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整合為統一平臺,構建起“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綜合性治理樞紐。
這一改革并非簡單的物理整合,而是通過“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化學反應,實現治理效能的幾何倍增。群眾只需邁進一扇門,便可享受矛盾調解、信訪接待、法律援助等全鏈條服務。數據顯示,中心運行后,全區110總警情、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分別下降9.12%、30.55%、39.16%,公眾安全感民意測評逐年攀升。
改革背后是刀刃向內的決心:打破部門壁壘,重構業務流程,建立首問負責、限時辦結、跟蹤回訪制度。如今,走進石鼓區綜治中心,群眾從“多頭跑”變為“一次辦”,工作人員從“單兵作戰”轉向“協同攻堅”,基層治理真正實現了從“物理整合”到“化學融合”的質變。石鼓區三級綜治中心已成為矛盾糾紛的“終點站”和便民服務的“始發站”。
雙輪驅動 “情理法”融合催生治理新效能
在石鼓區“龍端喜”金牌調解室,墻上“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的標語格外醒目。首席調解員龍端喜正用方言與當事人拉家常,這位擁有35年調解經驗的“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總能在家長里短中找準矛盾癥結。在石鼓區,品牌調解室與“情理法”工作法共同構成矛盾化解的“雙引擎”。
所謂“情理法”融合,就是將法治思維與傳統文化智慧相結合,構建“情—理—法”遞進式化解機制。在涉法涉訴信訪領域,石鼓區建立“三清單”制度:通過訴求清單精準定位問題,責任清單明確化解主體,效果清單跟蹤辦理成效。同時配套聯合接訪、多元化解、跟蹤回訪三項機制,形成“受理—調解—督辦—反饋”的完整鏈條。前不久,石鼓區瀟湘街道居民王某鳳的直管公房拆遷補償問題,最終通過“情法交融”達成和解,當事人握著調解員的手說:“你們的用心,讓我看到了公平和溫度。”
這種治理創新背后,是機制創新的強力支撐。2021年10月18日,石鼓區成立三級社會矛盾糾紛治理化解機構,創新“派駐、輪駐、隨駐”模式,整合20余家職能部門和社會組織資源,打造“五位一體”派駐服務矩陣。法院設立巡回法庭現場辦案,司法部門提供法律援助,婦聯介入家庭糾紛調解,心理咨詢機構疏導情緒……多元力量的協同作戰,讓矛盾化解從“單兵突進”轉向“集團作戰”,真正實現“案結事了、息訴罷訪”。
數據見證治理效能:中心運行以來累計化解矛盾糾紛3500余起,重大矛盾調解成功率98.6%;2023年11月,“情理法融合”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石鼓區用實踐證明:法治的剛性底線與治理的柔性藝術結合,方能實現“案結事了、息訴罷訪”的深層治理目標。
三級貫通 織密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在青山街道西湖一村社區,一名網格員正在通過手機APP上報巡查情況。這個常住人口近萬人的老舊社區,被劃分為5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網格員,構建起“網格長—網格員—樓棟長”三級責任體系。依托綜治視聯網、綜治信息平臺、“雪亮工程”等智能化平臺,社區實現“空中有監控、地面有巡邏、線上有互動”的立體化防控網絡。
基層治理的根系越深,社會穩定的基礎越牢。石鼓區以區級綜治中心為“大腦”,鎮街中心為“軀干”,村社站點為“末梢”,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三級治理網絡。
在7個鎮街綜治中心,信訪接待、網格管理、矛盾調解等功能實現一體化運行;48個村社依托現有陣地,規范設置信訪接待、警務服務等功能區,矛盾糾紛實現“就近就地化解”。智能化手段的加持更讓治理如虎添翼:綜治視聯網、信息平臺、“雪亮工程”組成“智慧天網”,全區重要路口、重點部位實現全天候視頻巡邏。
網格化治理的深化則讓“末梢神經”愈發靈敏。全區建立網格居民群202個,覆蓋5.3萬余人,占常住人口23.3%。網格員化身“移動探頭”,居民通過微信群即時反饋問題,大部分鄰里糾紛在網格內化解。蒸水社區一處居民樓供水管道突發爆裂,噴射水流瞬間浸透墻體,導致樓下住戶墻面大面積洇濕并出現霉斑密布。接報后網格員火速趕赴現場勘察取證,組織雙方進行調解協商,最終促成受損方修繕補償方案的和解協議簽署。在網格員的積極斡旋下,這場因房屋滲漏引發的鄰里糾紛得到圓滿解決。這種“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既拓寬了群眾參與渠道,又實現了治理重心的真正下移。
成效彰顯 四大突破書寫平安建設答卷
在石鼓區醫療糾紛調處中心,一面面錦旗見證著“全國平安醫院建設先進集體”的榮譽。該中心創新“醫調對接”機制,整合衛健、司法、保險等部門資源,實現醫療糾紛“一站式”化解。某患者家屬因術后并發癥產生糾紛,調處中心組織醫學專家、法律顧問、保險理賠員聯合調解,7天內達成補償協議,成功化解了這起糾紛。
規范化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是治理效能的釋放。石鼓區通過四大突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安建設答卷:矛盾調解突破:累計完成8466戶房產證辦理,化解重大矛盾糾紛逾千起,區醫療糾紛調處中心獲評“全國平安醫院先進集體”。維護穩定突破:建立“日會商、周調度、月攻堅”機制,群體性事件、越級上訪量實現“雙下降”。網格管理突破:網格事件辦結率達97%,居民參與治理意愿提升35%。法治宣傳突破:培育“法律明白人”58名,打造“石鼓政法”宣教品牌,法治文化圈覆蓋10萬群眾。
“基層治理不是‘管住人’,而是‘服務人’?!笔膮^委常委、區委政法委書記王礪表示,從“五中心合一”到“情理法融合”,從智慧網格到法治文化圈,每一步改革都緊扣群眾需求。這種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實踐,正是“楓橋經驗”在石鼓大地的生動演繹。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石鼓區將持續深化智慧治理體系建設,讓“1234”治理密碼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基層智慧。
責編:王汝福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