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向往)
“這十萬欠款壓得兩家這么多年沒有說話,今天我終于可以喊一聲兄弟了!”近日,在常德市鼎城區鎮德橋鎮五谷豐人大代表實踐站里,沈某甲與沈某乙這對堂兄弟握緊雙手,一起歷時近10年的民間借貸糾紛實現情法共融的圓滿化解。
調解現場
案件當事人系同宗堂兄弟,2017年因經營資金周轉產生借款,后債務人沈某乙生意經營失敗,負債累累,未按約定償還堂兄弟沈某甲的欠款。債權人沈某甲考慮雙方親屬關系并未第一時間向法院起訴,后因沈某乙遲遲未能還款并逃避追債,2025年5月,沈某甲訴至鼎城法院。
法庭法官梳理案情時發現,該案矛盾焦點并非單純債務關系,還涉及到兩家的親情、金錢等多方面家庭矛盾。在收到案件材料一周之內,法官聯絡到鎮德橋鎮人大,邀請熟悉當事人情況的兩名鎮人大代表組成調解專班,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前往鎮德橋五谷豐人大代表實踐站進行調解。
“我們都是兄弟你居然還到法院起訴我!”“你有拿我當兄弟嗎?錢都不還!”面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承辦法官從情理法多角度耐心勸導:“我們今天來是想把這個事情處理好,欠債還錢本來就是法律規定,況且你們還是血脈相連的兄弟,我們坐下來平心靜氣地把事情好好解決。”
人大代表則是以拉家常的方式引導雙方換位思考,“當初借錢是出于情誼,沒必要因為錢傷了這份情誼呀,咱們就一家人關起門來慢慢談,自家人莫讓外人看笑話嘛!”
通過法官“法律診療”+人大代表“鄉情疏導”,雙方心結逐漸解開,并就具體還款方案簽訂了調解協議。兩兄弟重歸于好,兩家人近十年的矛盾也在此刻化解。該案從收案到調解結案僅用了7天時間,高效的案件辦結也獲得當事人的好評點贊。
“人大代表+法官”矛盾糾紛源頭化解模式是深化“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的重要抓手,展現“代表群眾性+司法專業性”融合創新的獨特優勢,石公橋法庭后續將依托各鄉鎮人大代表實踐站,大力推廣該模式,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
責編:周萌
一審:周芝華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