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劉文密?)春日的陽光穿過衡東縣人民法院的玻璃窗,在調解室的桌角織出一片暖光。13歲的小涵(化名)握著法官的手,抬頭望向對面紅了眼眶的媽媽,終于輕輕說出那句藏了多年的“我想你”。這場看似冰冷的撫養費糾紛,最終在司法溫情的浸潤下,化作了母女掌心相貼的溫度。
對簿公堂:孩子的無奈與渴望
小涵父母早年離婚,她跟隨父親羅先生生活。近年來,父親一人實在難以負擔家庭的開支,家庭經濟陷入困境,而母親周女士因婚姻變故等原因,未能按時支付撫養費,且未及時探望小涵,母女關系逐漸疏遠。小涵在學校多次因學費、生活費問題焦慮,最終含淚向法院提起訴訟。
庭審中,小涵低頭攥緊衣角,聲音顫抖:“我不是想要錢…… 我只是想讓媽媽看看我。”周女士紅著眼眶抱怨生活壓力,雙方情緒對立激烈。承辦法官敏銳察覺到,這起看似簡單的撫養費糾紛背后,隱藏著母女間深層的情感隔閡——小涵渴望的不僅是經濟支持,更是母親的關愛;周女士則因婚姻挫折陷入自我封閉,忽視了女兒的情感需求。
柔性司法:讓法律成為修復親情的橋梁
“未成年人案件的處理,不能只看‘案結’,更要追求事了心和。”劉法官決定采用“背對背”調解法,分別與母女倆談心。經過長達1個小時的耐心疏導,周女士終于流下悔恨的淚水,主動提出想給女兒一個擁抱。劉法官隨即讓母女倆面對面傾訴,小涵哭著抱住媽媽,周女士哽咽著承諾:“以后每個月都會陪你過‘家庭日’,再也不缺席你的成長。”
調解結案:以愛之名重啟溫暖時光
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周女士每月按時支付撫養費,并直接打入小涵的微信賬戶中。小涵也理解母親的難處,答應在節假日多多陪伴母親。庭審結束后,母女倆手牽手走出法院,小涵臉上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我們處理未成年人案件,不能簡單一判了之,更要讓愛重新流動起來。”衡東縣人民法院少年法庭負責人劉法官介紹。近年來,衡東縣人民法院創新“情感修復+持續回訪”機制,為涉訴家庭定制“親情重建方案”,像這樣以“情感調解”為主線的案件,調解成功率提升至90%,回訪中65%的家庭關系顯著改善。
責編:王汝福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