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周報記者 萬朝暉 伏志勇
班彥,在土族語言中有幸福、富裕之意。但在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之前,班彥村村民的生活只能和“貧窮”“落后”聯系在一起。早年間,流傳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有這樣一首民間“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我和尕妹見不上面,苦日子啥時候能過完。”道盡了班彥村腦山群眾貧困生活的哀愁。
2015年之前,班彥村是互助縣重點貧困村,全村8個社369戶1396人,其中五社、六社的129戶484人住在山頭,貧困戶73戶,貧困率高達56%。2016年,班彥村五社和六社列入易地扶貧搬遷規劃,貧困群眾搬遷住進了山腳下的班彥新村,開啟新生活。
搬出大山眼界寬
“一條7公里長的山路要走兩個多小時,遇上雨雪天氣,上山下山更是舉步維艱。一塊饃饃就清茶就是一頓飯,記得一年大旱,兩畝地就打出了半袋糧食。”班彥村村民呂志偉回憶起以往的苦日子讓他一言難盡。
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班彥村視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把黨的溫暖帶到了班彥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班彥村父老鄉親扎根家鄉,建設家鄉。
2016年,呂志偉搬遷住進了山腳下的班彥新村,開啟新生活。平整的水泥路已改往日的泥濘小路,煙熏火燎的土坯房變成錯落有致的院落。走進村民的新家,電熱炕、熱水器、燃氣灶、洗衣機,現代家具電器一應俱全。
新村在建設初期就以“注重農戶房屋安全實用、公共設施配套功能齊全、新村民族特色突出”的原則,統一了建設院落占地面積、戶均住房80㎡搬遷新居,高標準鋪設了7米寬的柏油主巷道,用水用電方便了,還接通了天然氣。呂志偉每天都會在村里轉上幾圈,喜悅感激之情始終掛在臉上。他經說:“如今,我們也住上了與城里人一樣的房子,幸福得很啊!”
班彥新村的建成,徹底解決了老村“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入學難、務工難、娶妻難”的“六難”問題,現在的班彥新村,院落特色鮮明、住房整齊美觀、村容干凈整潔、基礎設施齊全、生態環境優美,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愿望變成了現實。2017年底所有貧困戶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整村脫貧出列。
?康莊大道道路寬
“山上有地種,下山能干啥?”這是當時班彥村異地搬遷很多村民最大的顧慮。2016年,484名貧困群眾搬出深山住進新村。如何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致富,又成了班彥村駐村干部和兩委班子面臨的新問題。
要想增收致富,產業支撐是關鍵。班彥村打造成為互助縣八眉豬養殖基地,以“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的模式,積極動員本村貧困戶入社入股,這一項目每年就可以為入股村民增收5000元。之后, “班彥”酩餾酒商標注冊完成,5座特色種植連棟溫棚已經建成。青海首個接入“光伏云2.0”平臺項目投入運營,可讓戶均年收入達2500元,持續獲益20年。一系類特色特色產業逐步打造完成。
村子里興建了土族盤繡園,依托“土族盤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優勢。呂志偉的妻子李旦件索靠著傳統手藝,在盤秀園里做起了繡娘。“我每天背著娃,繡著花,在家門口就能賺錢。”李旦件索說,孫女在村里的幼兒園上學,小病不用出村,生活大變樣!
71歲的張達拉班彥村年紀最大的繡娘,眼不花耳不聾,繡的一手的好針線。“一起我們思想跟不上,就等著老天給飯吃,你看我們搬下來,不但吃飽了飯,收入還更多了。”
“以前村民都是種地靠天。搬遷之后,大家的思想都變了,都愿意走出去看一看,眼界寬了,思路也變活了。你看老奶奶都愿意靠勞動致富了。”班彥村黨支部書記仲關因保說。
2017年,班彥村實現整村脫貧。2020年底,班彥村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1419元,是2015年底的4倍多。2020年底,班彥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百萬元,達到106.9萬元,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
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班彥村靠著黨的好政策,班彥村群眾踏踏實實的奮力拼搏,一步步走上了富裕的康莊大道。2021年2月25日,班彥村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班彥村村委會主任余七十三作為代表領獎。
余七十三在告訴記者:“上臺領獎心情難以言表,這是對我們五年來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績給予的最高評價。榮譽就是是激勵,更是責任和動力。我們將在今后爭取在鄉村振興上做好示范,讓我們的各族群眾實現共同富裕。”
兩委班子“領頭雁”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班彥村“兩委班子”是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
早年間,面對錯綜復雜、千頭萬緒的異地扶貧搬遷工作,村“兩委班子”在搬遷過程和產業發展推進中,按照“三議一表決”程序,嚴格落實好房屋分配、項目實施、資金收益等群眾關心關注的重大事項,始終保持了公平、公正、公開,拉近了與群眾的感情,增進了群眾對村支部、村委會的信任。
搬入新居后,更加注重村級民主管理,指導制定了村規民約,完善了村級管理相關制度,村“兩委班子”的帶動力和凝聚力顯著增強。
如今,班彥村的村民大會,已不再像以前那樣群眾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應付差事、說閑話,而是認真聆聽政策宣講,對村級事務建言獻策。
今年在制定村環境衛生清掃制度時,每戶都有人參加,會上充分討論,最終形成了“農戶房前屋后衛生自主清理,村內主干道和公共場所分戶承包清掃,村內綠化樹木分戶承包管護”的制度措施,使每一戶群眾主動參與,共同呵護美麗家園。
如今的班彥村村民口中也一改往日的惆悵小調,唱起了歡快地“花兒”,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我的美家鄉。我和我的尕妹致富忙,好日子還在(個)前面呢。”
班彥新村是貧困村脫貧的典范,是互助縣上下聚力脫貧攻堅工作的真實寫照,更是履行黨和國家“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莊嚴承諾的生動實踐。
責編:李林俊
來源:法制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