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縣太和鎮當家村,曾因煤礦開采致生態環境嚴重毀壞,生態修復后,綠水青山如畫,礦區走出了一條“地下到地上、黑色變綠色、礦區變景區”的生態發展之路。 歐陽常海 攝
法制周報·新湖南記者 齊果 通訊員 龍金枝 萬波
近年來,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在強化國土空間管控,推進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以及湘江和洞庭湖流域生態修復,推動“綠色礦山”建設,督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等工作中取得明顯成效。
湖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日前印發《關于轉發省自然資源廳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做法的通報》,將省自然資源廳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相關做法和經驗向各級各部門推介。
黨政同責、攻堅戰納入干部任免考核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要求,成立了由廳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廳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分管負責人牽頭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專項小組,并將全廳牽頭負責的32項工作任務全部納入內控標準化管理,實行月調度工作制度,建立專門臺賬,強化動態管理。
把高質量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作為識別干部的重要途徑,作為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作為處室局和個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績效考核指標落實不力,或因工作失誤造成較大扣分事項的,相關處室局績效考核不得評優。
4個制度高位強化攻堅保障
為有效推動污染防治攻堅工作,省自然資源廳實行重點任務廳長專題研究制度、考核任務每月調度制度、突出問題駐點督導制度、牽頭問題整改督導全覆蓋制度。據悉,省自然資源廳主要負責人圍繞自然資源生態文明建設、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等自然資源領域重點工作,先后21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對整改措施不力、進度嚴重滯后、突出問題點多面廣的地區廳領導開展了十多輪駐點督導、定期督導與不定期抽查,先后7次向有關市州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發函督辦等,使重大問題得以及時解決,并從上至下帶動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圍,強力推動了重點任務落實。
“一單四制”監管礦山生態修復
省自然資源廳扎實推進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按照《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方案》要求,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摸排核實并監督生態修復。創新采取“一單四制”模式開展實地督導,對進度滯后的地區發函督辦,指導相關市縣按照“完成一批、驗收一批、申報一批、抽査一批”的原則加快完成項目驗收。截至2020年10月10日,我省長江經濟帶545處廢棄露天礦山,已修復礦點468處、完成修復面積1707.16公頃,任務完成率為89.31%。
五大礦區攻堅服務團專職督導
省自然資源廳牽頭推進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成立了五大礦區攻堅服務團,專職督導五大礦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進度、資金撥付進度和績效目標完成進度。建立周調度、雙周報告、情況通報、工作簡報等日常情況調度制度,實行清單管理、掛圖作戰,完成一項驗收一項。截至10月初,試點工程整體進度達82.17%。
“一張圖”服務國土空間規劃
省自然資源廳建設并使用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合,匯總各類空間規劃和數據,初步形成全省規劃“一張圖”。推進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形成了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整合優化階段性成果及城鎮開發邊界模擬劃定成果。完成區域發展戰略、綜合交通網布局、城鎮體系發展與建設開發空間布局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等19個重大問題研究。
礦業綠色發展體制塑造新礦山
湖南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三年行動,積極推進“一市兩縣兩企一園區”改革試點工作,推動形成有特色、可復制、能推廣的經驗。省自然資源廳組織遴選并確定50家綠色礦山第三方評估機構,并公布了湖南省第一批67家綠色礦山名錄。
為進一步保證生態可持續性,省自然資源廳實行新設采礦權生態修復論證制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設采礦權生態修復前期論證的通知》,從劃定采礦權礦區范圍、同步編審開發利用方案、加強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和生態修復技術及經濟可行性研究分析等方面明確相關要求,強化礦業開發生態保護源頭管控,避免礦山后續開采造成難以修復或修復成本較高的生態環境問題。
為生態治理提供有力的資金扶持
據了解,省自然資源廳還實行環境問題治理資金補助制度,持續加大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治理任務重、難度大的地區的資金補助力度。僅針對常德、益陽兩市礦山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治理與修復工作,近兩年內安排補助資金達2000萬元。
責編:萬丹
來源:法制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