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李俊 龔道沿)
4月27日,臨澧縣刻木山鄉督導組,再次來到樓子、雙鳳等村(社區),看到復耕后的地里玉米苗迎風搖曳,村民忙著追肥,覺得所有的付出,值!
恢復后播種的玉米,像整齊的方隊,橫豎成行
入春以來,刻木山鄉吹響了“打贏耕地恢復攻堅戰”的先鋒號,重點聚焦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明確時間表,畫出路線圖,下達任務數。開展“拉網式”撂荒耕地排查登記,厘清每宗土地面積耕種現狀等情況。優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質量。結合“春苗”行動,緊盯目標,倒排工期,部門協作,強化責任,確保耕地恢復實至名歸。
外業調查和遙感影像顯示:群玉社區“非糧化”面積125畝。“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基石,是農民的命根子,必須牢牢守住這根紅線,盡快解決這一問題,確保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成波當即表態,并立馬付諸行動。工地上人來車往,機聲隆隆。干群動手,鐵絲護欄全部拆除。2臺挖機不停運轉,水泥柱、石塊很快清理運走。接著,2臺旋耕機來回作業,將土地平整成形。播種機開進田野,一路歡歌,粒粒金黃色的玉米各就各位。全程機械化操作為耕地恢復按下了“快進鍵”,不僅減輕了農民勞力負擔,而且沒讓農民掏一分錢,9萬多元開支全由社區買單。
群玉社區動用機器復耕
群玉社區速戰速決的作法,為全鄉耕地恢復樹立了一個標桿。為守護4.77萬畝沃土良田,高質量推進復耕復種,保障糧食安全。該鄉以月清為抓手,按照科學規劃,積極穩妥,先易后難,依法依規的原則,對照恢復圖斑土塊逐個查對。針對耕地恢復地塊特性,實施分類施策,一地一策制定恢復方案。通過建立清單臺賬,層層傳導壓力,分片聯系跟蹤,部門協同作戰,督查考核通報,嚴格責任追究等措施,引導農民復耕復種。
指導復耕后的田間管理
鄉黨政班子成員除身先士卒外,還從自然資源所、農業站、紀檢等部門抽出精干力量,組成督查組,開展“下沉式”督查,階段性復查,跟蹤式檢查。做到合格一塊驗收一塊,并及時上報入庫。對工作任務重、恢復標準高,完成速度快,間作質量好的村(社區),進行表彰獎勵。對耕地恢復進度緩慢,成效差的村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到位。同時,鼓勵農戶應種盡種,引導大戶實行成片流轉,并納入高標準農田項目范圍,整修機耕道及灌溉設施,改善耕作條件。
到目前,恢復丘塊全部種上了糧食作物,沒誤農時,沒負春光。
一審:周芝華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
責編:周萌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