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李杰 吳衛平 吳芳 伍漓江)2023年6月16日,湖南經視《經視說法》欄目專題推介了漣源培育孵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成功經驗,那么漣源到底是如何做的呢?
近年來,為提升鄉村法治水平,漣源市著力在培育孵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上下功夫,取得顯著成效。三甲鄉玉峰社區等3個村(社區)成功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湄江鎮朱巖村等6個村(社區)成功創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并在全市培育了一批民主法治示范創建后備村。
一是完善機制,變部門推動為黨委主導。過去,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工作主要由司法行政部門和民政部門推動。2022年9月26日,漣源市委依法治市委員會印發《漣源市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方案》,要求各鄉鎮街道嚴格對標全國和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標準,每年創建一個民主示范村(社區),樹立新標桿,形成新風氣,營造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建設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開創鄉村依法治理新局面。明確各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納入鄉鎮法治建設工作考核,提高鄉鎮對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工作的重視與支持力度。
二是加強指導,變突擊打造為長期培育。建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培育制度,根據“培育一批、成熟一批、發展一批”的原則,實施全過程、不間斷地幫助指導。漣源市司法局組建培育“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指導團隊,針對各村社區實際情況,指導其因地制宜推進法治文化廣場、長廊、院壩、公園等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實現一村一法治文化陣地;利用“法治大講堂”平臺進行“法律明白人”培訓,重點培育一批以村“兩委”班子成員、人民調解員等為重點的“法治帶頭人”;指導村(社區)完善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依法治理、人民調解等相關制度,全面審查村規民約,實現以制度管人管事,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工作、處理問題、化解矛盾。
三是強化保障,變鄉村自籌為以獎代補。過去,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的經費要靠鄉村自己解決,鄉村對高標準打造法治文化陣地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扭轉這一局面,2022年4月9日,漣源市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增設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經費預算。對創建成功、通過市本級驗收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激勵,推薦參評全國、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對成功創建全國、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另行給予10-20萬元的專項獎勵,推動形成村村爭創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生動局面。
四是對標對表,變直觀評價為科學驗收。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為顧問的驗收領導小組,以全國和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標準為基礎,結合漣源實際開展驗收工作。主要堅持“五要五不”原則,“五要”即:村級組織要健全完善、基層民主要規范有序、法治建設要扎實推進、經濟社會要和諧發展、組織保障要堅持有力;“五不”即:村社區組織違反法律法規驗收不通過、村社區組織成員受過刑事處罰驗收不通過、有嚴重刑事案件等驗收不通過、有集訪越級訪群體性事件驗收不通過、有涉詐窩點人員未勸回驗收不通過。對已獲得“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稱號的村定期進行復核,對復核不合格的取消“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稱號,追回獎補資金,并不再考慮推薦參評省、全國民主法示范村(社區)。
漣源市通過大力培育孵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激發了鄉村兩級的工作積極性,掀起了鄉村法治建設的熱潮。實現了法治文化陣地建設高質量發展,村級各項事務運行更加規范有序,基層干部群眾學法崇法意識進一步增強,村(社區)干部依法辦事、依法管理村務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為基層依法治理營造了良好氛圍,奠定了堅實基礎。
責編:王彩英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