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陳佳婧
社區警務室處于平安建設最前沿,是深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第一陣地。近日,萬州區太白街道紅光社區首個以社區民警命名的警務室——“秋秋工作室”經重新整合后全新上線。運行3年多來,該工作室作用發揮如何?究竟給社區治理帶來了哪些變化?
9月22日上午,全國法治(制)媒體采訪萬州行活動記者團就透過這個“小窗口”,帶領讀者一起去看看其折射出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萬州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
9月22日上午,全國法治(制)媒體采訪萬州行活動記者團走訪秋秋工作室。
把民警智慧融入社區治理
紅光派出所轄區為萬州高筍塘核心商圈,人口密度大,重點單位多,移民等訴求群體活躍,各類矛盾交織疊加,糾紛難以化解的問題時常出現。
社區民警周桂秋在工作中創新出“六步矛盾排解法”和“15字群眾工作法”,即全面排、用心聽、依法調、融理講、傾情幫、及時訪和坐得攏、談得來、聽得進、幫得了、辦得實,在維護轄區社會和諧、平安穩定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她主動幫扶困難群眾,公正調處矛盾糾紛,直面困難,迎難而上,深得轄區群眾的信任和喜愛,大爺大媽親切地喚之“秋秋妹”。
為了將周桂秋的心血和智慧廣泛融入到轄區基層治理工作中,2021年8月,以周桂秋命名的“秋秋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這是萬州首個以社區民警命名的工作室。
“選擇紅光社區作為試點,就是看中周桂秋的群眾基礎好、轄區認可度高,工作室下沉社區,能第一時間發現并化解矛盾糾紛,維護轄區平安穩定。”紅光派出所所長胡星介紹。
近年來,紅光派出所在思考推進社區治理“大格局”中,一直都在致力尋求做好矛盾化解的“小文章”,而“秋秋工作室”就是派出所在推動以“止于未發”為目標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格局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有力探索。
周桂秋與社區志愿者在巡邏。
群眾相信他們能把問題解決好
為了更好滿足轄區群眾的需求,“秋秋工作室”應當矗立在社區最顯眼、服務群眾最便利的地方,成為紅光派出所“典型引領、黨建統領、公安宣傳、社區警務、服務群眾”的一個示范點。基于此,派出所對“秋秋工作室”進行全新升級,打造出功能更全、更具特色的融合警務區。
新的工作室位于山灣街209號,是一間“高大上”的社區警務室。“高”,指其“傳承紅色基因,點亮平安之光”的定位高;“大”,指百余平米的面積;“上”,則是誓做社區“平安管家”的決心和毅力。說起這間工作室用房,還是周桂秋在一起疑難矛盾調處中為社區追回來的房產,可謂意義重大。
記者走進工作室大廳,“讓服務與群眾更近,讓民警與居民更親”的鮮紅大字頃刻間拉近了警民關系。右轉來到調解室,墻上的“調解千家事、溫暖萬人心”讓人頓生暖意,一隅的“愛心驛站”則彰顯著愛民親民為民的深厚情懷。在這里,群眾可以喝水解渴、歇腳休息、避雨借傘、急救取藥、加熱食物、暫存物品、給手機充電。記者左拐進入“智慧社區警務平臺”,這是集“警務、社區、街道、視頻偵查、治保”五大群防平臺于一體的智慧辦案終端,對轄區案事件能迅速反應,還能提供警務自助服務。“秋秋妹”介紹,此舉實現了“汗水警務”向“智慧警務”的賦能轉變,最終實現了“安民”和“強基”雙贏。
今年3月,轄區某私人醫院因患者救治問題與病人家屬發生矛盾,相關部門進行了數次調解都無濟于事,眼看糾紛愈演愈烈,紅光派出所領導點將“秋秋工作室”出馬。
“我和團隊成員到場后,全力控制喧鬧的場面,之后力勸死者家屬相信我們,一定會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盡最大努力把問題解決好。”周桂秋稱,“秋秋工作室”團隊成員反反復復做工作,歷經6小時,終于成功定分止爭。
9月22日上午,全國法治(制)媒體采訪萬州行活動記者團走訪秋秋工作室。
熱心服務讓矛盾糾紛不出社區
普通警務室大多是“一處民警駐點、一處調解房間”,而“秋秋工作室”則是“一個愛心驛站、一個普法宣傳站、一個社情民意收集站、一個矛盾化解‘門診’”。在拉進警民距離、提升群眾信任感的同時,工作室還建立了一套調解系統資源庫,對疑難矛盾糾紛采取“會診”化解模式,即“一統五聯五治”體系(黨建統領;黨政協調聯盟、惠企發展聯盟、五長治理聯盟、愛心公益聯盟、鄉賢自治聯盟;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將街道、社區黨員干部、運管、城管、志愿者等人結對共建聚合力,以專業團隊集中攻堅,實現常態化、專業化、精準化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成為萬州區探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良方。
去年7月,兩名初中生在高筍塘廣場嬉鬧時撞倒8旬老人傅某,因無有效監控,孩子家長欲抵賴,事情久拖未決。周桂秋和團隊成員通過向家長分析利弊,從監護人的角度予以勸導教育,僅3天便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他們不但爽快賠償了老人4000余元醫療費用,臨別還拉著周桂秋的手,真誠地說:“差點為了這點錢給孩子們做了壞榜樣,還好你們警醒了我們。”
“秋秋工作室”建立后,成了警民聯動防范宣傳的“安全閥”,熱心服務真誠為民的“暖心屋”。3年多來,共調解矛盾糾紛1081起,調解成功率達98.5%以上;辦結停訴息訪案件10件。
責編:譚好
一審:譚好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