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殷瓊熙)赫山區衡龍橋鎮筒車壩美麗屋場游人如織,岳家橋鎮石壩口村露營基地煙火氣升騰,新市渡鎮自搭橋游樂場成了親子出游好去處……火熱夏日,赫山區已建成的85個美麗屋場處處生機盎然。因地制宜做好結合文章,讓美麗屋場建設與產業發展碰撞、融合,互相促進,或發展庭院經濟,或做強文旅融合,或布局特色產業,赫山區正以多元整合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2022年開始,赫山區以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堅持用好“群眾的腦、專家的手”,科學編制建設規劃,出臺《美麗屋場創建工作方案》,規范建設模式、區域和方向,創新探索“1+6”美麗屋場建設模式。
為充分調動群眾的主動性,每個村在啟動美麗屋場建設前,成立由黨員、鄉賢為代表的屋場建設管理委員會,做好自主籌資、自行建設、自我管理等工作。規范建設資金來源,按照政府獎、群眾籌、社會投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則籌資,即政府以獎代補占三分之一,群眾投資投物、投工投勞占三分之一,鄉賢助建捐資占三分之一,確保不新增村級債務。建設過程中,管委會充分吸納本土的能工巧匠,組建施工團隊,注重保留山水田園自然物景,融合本地風土人情,利用紅磚、青石板等農村常見元素,確保不大拆大建、不千篇一律。美麗屋場建成后,管委會定期召開屋場會,牽頭制定相互監督、共同遵守的屋場公約,組建志愿服務隊認領公共區域,常態化開展衛生保潔、管理服務,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美麗屋場建管長效機制。2022年,該區建成85個美麗屋場。
今年以來,赫山區進一步做好美麗屋場與產業融合文章,按照“一鎮一品”發展思路,結合“一主五特”產業布局,充分融合各村主導產業、人居環境、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特色優勢,實現屋場建設提質升級,著力將每一個屋場打造成“五大振興”的濃縮版,實現以美麗屋場撬動產業發展、以產業反哺屋場建設的良性循環。
衡龍橋鎮樟樹咀村建成筒車壩美麗屋場,展示筒車的演進歷程,弘揚傳統農耕文化,并通過“美麗屋場+庭院經濟”組合發力,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黃桃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打卡。該鎮以筒車壩美麗屋場為核心,輻射樟樹咀、高家橋、黃土坑村周邊農戶200余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栽種桃樹80畝。輔之以品種優化、延長掛果期等舉措,村里黃桃畝產值達到5萬元。根據規劃,屋場范圍內的黃桃種植庭院經濟產生的經濟效益40%歸農戶所有,60%作為屋場后續管護資金。
岳家橋鎮則利用堤卡子村和石壩口村美麗屋場,串聯打造研學基地、露營基地、健身步道、木槿花基地等,走起文旅融合發展路子。目前,該鎮已投入10余萬元,打造了“重走長征路”紅色研學基地,吸引了鎮域內1000多名中小學生來開展研學活動。集帳篷露營、垂釣娛樂、戶外燒烤于一體的藍色港灣露營基地,自4月27日以來,已承接各單位工會活動5次,接待散客約1200人次。
新市渡鎮融合屋場文化,將鄉風文明與屋場建設有機結合,制定村規民約、屋場公約、家風家訓,多次在自搭橋村和油麻潭村美麗屋場開展鄉風文明、移風易俗宣傳,舉辦“最美系列”評選活動,讓美麗屋場成為群眾的文明“能量場”。同時,利用屋場周邊空地,增設游樂、燒烤、休閑等設施,打造戶外親子樂園,讓群眾有了休閑好去處。
作為首批國家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縣,赫山區正以美麗屋場為基礎,因勢利導,串點成線,以點帶面,全面開花,持續支持鎮村發展庭院經濟、采摘經濟、露營經濟、夜經濟、旅游經濟等,不斷探索打造更高顏值、更好“錢”景、讓群眾更滿意的美麗屋場,加快實現從美麗屋場到美麗鄉村,到美麗鄉鎮,再到美麗赫山的迭代升級。
責編:楊紹銀
一審:楊紹銀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