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唐雯)近日,邵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腦四科又一例老齡顱內動脈瘤破裂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康復出院。
患者是一位七十多的老奶奶,因突發劇烈頭痛伴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從外院轉入,轉入時已意識不清。經過腦四科醫護團隊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患者僅住院12天就康復出院。2月18日晚,許奶奶突發頭痛伴隨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家里人急忙將其送到就近醫院治療。急診行頭顱CT/CTA檢查提示:“顱內動脈瘤破裂伴蛛網膜下腔出血”,家屬為求進一步診治,遂轉入該院腦四科就診。
顱內動脈瘤雖然也被稱為“瘤”,但并不是腫瘤,是一種血管性的疾病,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因一般形態像氣球一樣的突出,形似腫瘤,所以稱之為動脈瘤。顱內動脈瘤被稱為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定時炸彈”,一旦發生破裂出血,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可引起腦血管痙攣和腦水腫、腦疝,致死率、致殘率均極高。“必須立即手術!”腦四科鄧焱坤主任團隊進行了危重病歷討論,考慮到患者的腦動脈瘤已經破裂,雖然沒有持續出血,但若不盡快手術,動脈瘤隨時可能二次破裂,那樣死亡率幾乎為100%。經詳細溝通,患者家屬同意。消毒、鋪巾、麻醉、穿刺、置管、造影……介入手術有條不紊地進行。患者已破裂的腦動脈瘤位于左側頸內動脈眼動脈段,而除此之外,患者顱內還有一個動脈瘤,位于右側頸內動脈后交通段。經歷1小時,鄧焱坤團隊成功完成支架輔助下顱內動脈瘤栓塞術,術后通過腰椎穿刺行腦脊液置換術,使血腫排出吸收,患者痊愈出院。
鄧焱坤介紹,據統計,我國可能有4000多萬人患有腦動脈瘤,其破裂風險約為1%,破裂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可導致30%-40%的患者當場死亡。據此算來,每年我國約有16萬余名患者死于動脈瘤破裂。在存活的患者中,經過治療,一部分會仍留下嚴重殘疾,一部分雖然恢復良好,但也不能完全勝任原來的工作和正常生活。
腦動脈瘤局部動脈壁很薄弱,在血流的沖擊下,極容易發生破裂出血。勞累、情緒激動、用力排便等均可誘發其發生。同時,吸煙、酗酒也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且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有腦動脈瘤。腦動脈瘤的發生可能無法預防或者需要長期規劃,但可以定期進行腦部體檢,對腦血管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責編:樊芳
一審:樊芳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