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楊芷 張潔 胡思宇)伴隨著清晨的第一縷曙光,醴陵鄉村熱鬧的集市就拉開了序幕。熙熙攘攘的人群,氤氳起家門口濃濃“煙火氣”……從古至今,趕集都是中國鄉村生活一抹濃重的色彩,匯聚著人群,也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的殷殷期待。
在醴陵鄉村,有一群人,他們也來“趕集”,但又不是為了“趕集”,這群人,“趕集”的方式有些不一樣。
一張照片,藏著多戶村民的“隱痛”
冬日,雨水連綿。聽著滴答滴答的雨聲,看著自家的地下室不斷涌進來的雨水,溈山鎮新東堡村老觀沖組村民楊小群煩惱不已。聽說鎮上趕集日會集中接(待)訪,2023年12月的一個趕集日,他和溈山鎮新東堡村老觀沖組村民抱著滿滿的希望,來到現場。
“下大雨的時候,我們這邊全部都被水浸了,每家的地下室全部浸滿了水。”翻出手機里的照片,楊小群和村民向正在接(待)訪的醴陵市委政法委書記胡旭等反映。他們認為可能是排水管道堵塞,希望政府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堵在心上的“煩心事”。“群眾反映強烈,我們必須盡快解決。”當天便安排干部核實情況,聯系市政工程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檢查,對排污管道塌方區域進行整修。
2月25日,新東堡村老觀沖組排污管道工程全面竣工。新東堡村老觀沖組村民自發到市委政法委送上錦旗,表達他們由衷地感謝之情。
一件心事,“困”住75歲的丁老伯10年
“我那拖欠了10來年的工資,還要的回來不?”在醴陵市溈山鎮,面對在“趕集日”接(待)訪的工作人員,75歲的丁老伯說話有點猶豫,對于自己的訴求,心里“沒底”。
“老人家,您先坐下來慢慢說,是怎么一回事?”2013年,丁老伯在邵陽幫廖某做木工,工資總共1萬多元,廖某給了一部分,剩下的6000元寫了欠條。10年過去了,他的工資一直沒有要回來。
經法院工作人員聯系溝通,廖某稱拖欠丁老伯工資屬實。他表示,自己這些年經濟狀況確實不好,但愿意分期支付。2024年1月,雙方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手機用戶端簽署了調解協議。為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益,賦予調解協議強制執行力,法官指導雙方申請司法確認。1月8日,醴陵法院依法出具裁定書確認人民調解協議效力,為丁老伯的權利再上一道保險栓。
“這么長時間過去了,本來我都覺得辛苦賺的錢要打水漂了。但是反映后,馬上就得到處理,我非常感謝。”10年心事得到解決,丁老伯非常滿意。
一種方式,創新社會治理有實效
群眾在哪里,工作的方向就在哪里。為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幫助群眾就近就地反映、解決問題,醴陵市創新推進社會治理新模式,在鄉鎮設立“趕集日”接(待)訪制度。干部搭臺擺攤進集市,在趕集日集中接待接訪,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聚焦干部作風轉變,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作為“浦江經驗”在醴陵的具體實踐,醴陵市將趕集日接(待)訪制度與“走找想促”活動、“三送三解三優”行動相結合,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要求能當場解決的立即答復,不能現場答復的登記在案,上報解決。據了解,醴陵趕集日接(待)訪活動自去年開展以來,共接(待)訪群眾3000余人,解決急難愁盼事件416件。一批初信、初訪問題、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變‘上訪’為‘下訪’,我們希望以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將為民實事做到群眾心里。”醴陵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責編:劉惠明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